最新消息內文

學測國綜考題課內選文取用比例近年最高 以概念框架為核心

記者孟圓琦/綜合報導

臺北市高中國文科教師群,由左而右為:中山女高 曾鈺婷老師、中正高中 張青松老師、建國高中 周杏芬老師及成功高中李仁展老師。(圖/記者 孟圓琦攝)

根據大考中心統計數據指出,114學年學力測驗第二天的國文考科(簡稱「學測國文」),其中在國語文綜合能力測驗部分,其應到人數為12萬675人,實到人數為11萬7794人,缺考率2.39%略高於去年的2.29%。身心障礙考生應到人數共739人,實到人數692人,缺考率6.36%遠高於3.57%。

課內選文比重近年最高!
試題素材直接取用各家課本選文者,採用比例不僅較去年更高,且同為近四年來最高,約占整份試卷30分左右。其中又以今年的第15-19題改寫自田曉菲《赤壁之戟》,內容連結杜牧七言絕句〈赤壁〉、曹操〈短歌行〉與蘇軾〈赤壁賦〉,深入「赤壁」意象,做文學思考。以形式言,買串四言古詩最後一位大家曹操、七言絕句見長的晚唐杜牧,以及宋代散文賦代表蘇軾的作品,隱然展現文學史中,不同時代的韻文面貌,取材別具意義。

選材多樣化 一展跨域聯想及影響
其中有將近80%的高比例,主要在於考察考生們的篇章閱讀理解能力,內容囊括現代文學和文言文等各式文類。如其中第3題出自聶華苓小說〈月光•枯井•三腳貓〉,第10題引余光中現代詩〈埔里甘蔗〉,在散文部分則有第6-8題的林文月〈山笑》、第10題洪愛珠散文〈蘆洲老區涼水兩味〉。同時今年的國綜考題取材極具「文化力」,大展文學與文化的交互作用、不同領域的對話及影響。

在第4題〈數學和中國文學的比較》,是著名數學家丘成桐談:「創造數學理論與創作文學,有何相似之處」,而引文在開頭提到《詩經•邶風》中的〈北風〉,表示深度的文學作品有比(比喻)、興(聯想),數學亦如是,顯見跨領域的聯想與啟迪。

混合題型以探究精神切入「概念框架」主題
非選題的題幹設計,將促使考生順應文章的脈絡以截取訊息並進而解釋,強化評量表達說明的能力,在閱讀理解能力的評量層次上也更為豐富,混合題組將會是有效評量的一大關鍵。成功高中李仁展老師表示,在混合題分析之中,題目型式上以生活情境貼合學生生活,其中參雜深刻的學術背景及概念框架,串連西遊記及虯髯客,兼顧創新題型與傳統題型。

中正高中張青松老師則說明,114學年度的國綜考題上以「高層次邏輯思辨」為核心,結合古典力作概念框架,串連整份試題。然而其中也有更多題目需要做判斷,如在跨域方面包含陰陽五行和書畫、以西遊記文本談論時下熱門的網路遊戲《黑悟空》,試題具備鑑別度、答題須更為謹慎。

針對命題建議部分,指出本次考題不僅白話文部分偏高、課內選文比例也高,為考量宜兼顧多元題型,建議日後在新詩比率上提高。學術探就部分,字詞較平易且多結合課內內容,如赤壁賦及桃花源記。素養題占據80%,包含學術情境與生活情境,將課內教材再做延伸。其中將數學及詩經文學、從書籤廣告到籤詩占卜並提,成就跨領域連結。如第13及14題結合人格測驗的MBTI以及司馬談論六家要旨,設計相當別出心裁。

建議考生延伸課內考題做探究 記億型態內容非絕對
中山女高曾鈺婷老師指出,往年的學測題目在課內出題部分,多為型音義等記憶型態,然而今年的課內考題非僅有記憶性的內容,提醒學生課內內容還有其他更多延伸的含意可以作探討,並肯定今年題目具有一定水準。

1111職涯顧問陳坤平表示,今年國語文綜合能力的評量以「理解、分析、比較、統整文本意」為主。閱讀部分則以:「擷取與檢索」、「統整與解釋」、「反思與評價」三個層次來觀察今年的國綜試題,則側重於檢視考生在高層次閱讀的理解能力。除了少量偏向於「訊息的檢索與擷取」的試題,考生可直接在試題引文中搜索對應資訊寫出答案; 尚須通過篇章閱讀,掌握文章整體意旨,或分析比較細節內容才能作答。

測驗目標是以「文意的理解、比較、分析、統整」的能力為大宗;其次是引導考生進行對「篇章內容的延伸與反思」,作答時須先掌握文章關鍵,再延伸判斷所列選項是否與之相符。更多學測資訊請上1111落點分析
新版學測落點搶先看